吴晨在他的《转型思维》里提出,人类历史经历了三个转型期。一是从农业经济社会转向工业经济社会,二是从工业经济社会转向服务型经济社会,三是从服务型经济社会转向数字经济社会。跨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人类正经历着从工业社会向数字经济社会过渡的转型期,涌现了非常多的中小型企业,而人力成本的提高也极大程度上推动了产业的自动化。
然而,旧有的工业机器人的发展已经无法满足数字经济时代的需要。在传统的工业经济模式下,大规模的单线生产是企业生产的重要模式,他们不需要高成本的重复动作的劳动力,传统机器人可以较大程度满足企业的需求。而步入数字经济时代以来,随着多数中小型企业的发展,传统机器人的问题也随之而来。
传统机器人部署成本高。传统的工业机器人主要负责重复性的工作,要求固定的外界环境,但中小型企业的生产环境往往比较单一;工业机器人往往使用的难度高,整个使用过程都需要经过培训的专业人士共同完成,如果要使用工业机器人,还需要企业花费成本从厂家购买服务。传统机器人的内部工作内容多且复杂,还需要第三方系统集成商维护与支持,而由于它们体积较大和企业产量高,如果企业使用的机器人多,还需要重新改造更甚是重新建造生产线。而这些,都无法满足中小型企业的需求。
中小型企业的特点就是产品小批量,定制化,生产周期短,而资金不充裕。因此,他们不具备足够的资金在传统机器人的部署上,也没有足够的时间与空间来改造生产线。产品更迭速度快,等到新的生产线改造完,原来的产品早已经不需要批量生产了。
再者,传统机器人无法满足新兴的协作市场需求。传统机器人由于体积庞大且内部环境复杂,往往不够安全,企业需要在使用它进行生产时围上围栏,而现行的3C行业,由于产品精度要求高,灵活度高,不能纯由机器人做,需要通过人机协作来把握产品的精度和灵活度。所谓人机协作,即是通过机器人来做简单而重复的工作,工人来进行创意性的工作,这样就能大大满足客户对产品的弹性需求。
基于此,协作机器人就迎来新的发展空间。
“协作机器人,顾名思义,就是在机器人与人可以在生产线上协同作战,充分发挥机器人的效率及人类的智能。这种机器人不仅性价比高,而且安全方便,能够极大地促进制造企业的发展。”协作机器人的发展,扫除了传统机器人的障碍,突破了旧的工业模式,不仅为中小型企业的生产提高效率和安全性,更是给未来工厂的工业生产和制造带来根本性的改革。
协作机器人可以承接不符合人体工学的手动工序,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压力,解决了潜在的安全问题;此外,人机协作降低了工厂内受伤感染的风险,而在疫情时代,工厂对协作机器人需求也将更多。除了人机互相补充工序外,人类也能通过使用协作机器人把生产模式的灵活度发挥到较大,高质量短时间完成可重复的工序,大大提高生产率,带来了根本性改革。
除了传统的工业机器人四大家族瑞士ABB,日本安川电机,日本FANUC,日本雅马哈机械手,德国KUKA外,以丹麦UR公司为代表的协作机器人企业也凭借了各自的优势仍然在当今市场下脱颖而出,不断对传统机器人应用发起冲击,一直到现在,他们还在市场上鼎足而立。